面向动画微短剧与AI生成内容的全国性整治行动即将启动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宣布,将在2026年3月前于全国范围开展专项治理,首次把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作品全部纳入分级分类审核体系。这意味着,今后任何由AI生成的动画短视频,未通过事前审核并取得备案编号,均不得上线;已上线的存量合规内容也须在2026年3月底前完成补审,否则将被强制下架。
此次治理直指当前网络视听中的顽疾:低俗恶搞、价值观偏差、儿童角色滥用。广电总局明确划定多条红线:
严禁以涉丑闻人员的形象或声音作为创作素材;
严禁拿《小猪佩奇》等儿童熟悉的IP进行二次恶搞;
严禁改动经典动画对白,植入暴力、色情或成人化语言。
上述行为被认定为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,必须“零容忍”。事实上,早在今年9月,北京市网信办已启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,清理了大量“魔改”儿童动画内容。此次广电总局的全国行动,标志着监管从地方试点走向制度化、常态化。

AI生成内容成监管新焦点
随着AIGC技术普及,AI一键生成动画微短剧成为趋势,但也带来内容失控风险。部分创作者借助AI快速产出“擦边”内容,打着经典角色的名义做低俗营销,形成“流量—变现—下架—换号重来”的灰色循环。此次将AIGC明确纳入审核,意味着“AI生成不等于免责”的时代画上句号——技术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。
市场规范 vs. 创作自由?行业迎来洗牌期
据Omdia数据显示,2025年全球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110亿美元,其中中国市场贡献约83%,已成为全球微短剧生态的核心引擎。然而,快速增长之下,同质化、价值观偏差、版权混乱等问题愈发突出。此次治理短期或会降低部分创作者的活跃度,但长期看将推动行业从“流量驱动”转向“质量驱动”。
业内观点认为,监管的目的不是压制创新,而是为优质内容腾出空间。当AI不再被用于批量生产“电子垃圾”,而是用来讲好故事、传递正向价值,中国微短剧才有望从“爆款工厂”升级为“文化输出平台”。2026年3月将成为转型的关键节点——守规者留,越界者退,AI时代的视听内容必须“向善而行”。

















用户38505528 1个月前0
粘贴不了啊用户12648782 2个月前0
用法杂不对呢?yfarer 2个月前0
草稿id无法下载,是什么问题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