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7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消息,国家卫健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印发《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(试行)》,明确 10类医务人员在网上开展健康科普时的负面行为,旨在进一步规范线上健康传播秩序,维护医学科普的专业性与公信力。

据介绍,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,互联网已成为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。但也有部分医务人员打着科普旗号“带货”“打广告”,甚至违规泄露医疗信息、夸大疗效、编造案例,背离了科普初心,影响了行业形象。
为此,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,梳理当前网络健康科普中的突出问题,并在《清单(试行)》中列明禁止情形,包括:
-
不得借“科普”之名违规发布广告、引流,或通过直播带货、推介医药产品、保健食品、养生课程等获取不当利益;
-
不得夸大病情与治疗效果,不得以“神医”“神药”进行虚假宣传,不得编造病例、杜撰故事误导公众;
-
不得滥用人工智能技术,发布未经核实真实性与科学性的AI生成内容,或未显著标识的生成、合成信息。
此外,《清单(试行)》强调,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或仍处研究阶段的治疗方法,不得夸大功效或进行误导性传播。对非医务人员冒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身份、违规开展宣传的,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。
业内人士表示,此举不仅有助于净化网络健康传播环境,也为AI时代医学科普划定清晰边界。未来,权威、真实与规范将成为衡量健康内容可信度的新标尺。
© 版权声明
AI智能体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作者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作者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此作者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客服处理。
THE END

















用户38505528 1个月前0
粘贴不了啊用户12648782 2个月前0
用法杂不对呢?yfarer 2个月前0
草稿id无法下载,是什么问题?